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學習自我探索的重要
在助人照護的工作領域20年了,除看到許多人遭受身體上的病痛,還有另一個難解的課題,就是心理上的問題,尤其在芳療教學工作上,來來往往地遇到相當多來學習芳療的同學們,有許多同學在課堂上一定都會詢問自身困擾的問題,絕大多數都是問生理上的問題,比如過敏、腸胃問題、身體各種疼痛、失眠等等,很少人會直接說出自己有情緒上的困擾。
而我面對這些同學,也產生出自己一套流程,因為大多數人與我的對答都差不多,比如說長期的消化不良、胃食道逆流的問題,通常能明確說出問題的一定都有看過醫生,而會在芳療這種輔助療法上尋求協助的,也是因為現行的醫療無法完全解決,通常我聽完他們訴說身體的不適,我也釐清是否有其他身體狀況可能導致目前身體可能有的問題後,我會提供幾個配方讓他們使用,接著,我就會問,你的生活壓力大嗎?通常,大家會回答兩個方向,一個是「對,很大,但這與身體上的問題有關係嗎?」有自覺的,通常療癒之路可能可以走的快一點,但是,另一種回答是:「沒有啊~我覺得我沒什麼壓力!」通常會這樣回答可能的原因是他跟我不熟,所以不想讓我知道他內心的狀況;另一種真的是沒有自覺,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人教過他如何觀察了解自己。
在2018年Tasha Eurich博士在哈佛商業評論(HBR)發表一篇重要的文章,他在近5000人的研究中,發展出兩種自我覺察,第一種內部的自我覺察,簡言之就是自知之明,很清楚自己的強項弱項,並且能有所發揮項;不會只是知道卻深感卡住或有志難伸。另一種為外部的自我覺察,是指瞭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,包括能開放地接受別人的回饋或意見。
有的人以為很會想或想很多,就是自我覺察。其實不斷反芻思考自己的擔憂或困擾,長久下來會讓人焦慮甚至憂鬱。想很多、經常在原地打轉、搞不定自己,也難以和他人有品質的互動,這些都不是自我覺察。從Tasha Eurich博士的研究中看,真正具備自我覺察者是相當少的,在他近5000人的研究中發現大約只有10%-15%的人具備。這樣的情緒壓力,會轉化成某些身體症狀,現行醫療可以透過藥物暫時舒緩不適,但只要不吃藥,根源沒有解決,問題便會重複顯現。
那你呢?是否也時常受到情緒困擾、時常卡住、陷入低潮?不妨跟著我透過精油來探索自我、覺察自我。